一粒小小的大米正在搅动日本政坛乃至整个社会。
5月份,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居然当着公众的面说自己从不买米,一句看似无意间的玩笑断送了自己的前程。
3月份,日本的农民举行了“令和的百姓起义”游行。农民从日本各地涌入东京,开着各式各样的农用车,他们明确要求政府提高农户的补贴及收入。
在这种敏感而诡异的氛围下,日本的大米更是连续17周上涨。日本民众情绪骚动,很多人把现在发生的情况,和100多年前发生的类似的米价上涨频频联系在一起讨论。
一场粮食危机的背后,隐藏着巨大的信任危机。
米价上涨,米荒持续
截止到5月份,日本民众讨论最多的依旧是哪个超市有大米,哪个超市的大米价格更便宜。虽然东京和横滨的大城市里,超市货架上的大米供应很充足,但是在醒目的位置依旧挂着“限购一袋”的提示。
去年夏天的一场歉收引发了持续将近一年的连锁反应。表面上来看,是去年的大米供应不足导致了目前的问题,深层次的原因只不过是粮食欠收戳破了原本就存在的问题。
从去年开始,日本政府一直在向市场投放储备的大米,以便平抑疯涨的米价。政府投放的规模确实不少,可是大米的价格并没有被平抑下去。比如在今年3月份,5kg的袋装大米零售价格已经涨到了4220日元,折合成人民币相当于每斤大米21.41元,这已经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贵记录。
日本人想不通,政府明明投放了储备大米,为什么价格压不下去?知道内情的人则批评政府投放的速度太慢。
去年大米开始上涨的时候,大阪府的负责人就公开呼吁政府要投放储备大米。但是当时的农林水产省认为投放储备大米会对大米流通造成影响,所以拒绝投放储备米。
一直拖到今年初,日本政府才向市场投放了21万吨储备大米。可在了解内情的人看来,这时候投放储备米实际上已经迟了。眼看米价并没有被压下去,到4月份,农林水产省又开始投放第三批储备大米,总规模为10万吨。
截止到目前,米价上涨的趋势稍稍缓解,但是依旧处在高位。相对于去年同期的价格,现在日本大米价格整整高了两倍还不止。有专家就预估,未来即便大米价格不再上涨,但是想要让大米价格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基本不太可能,也就是说,日本人有可能永远吃不到便宜的大米了。
还有一个因素是大米流通几乎是停滞的,日本政府发放的储备大米无法通过正常的流通渠道进入消费者手里。比如在3月份,日本零售商的储备大米流通量仅仅只有426吨,而在当月,日本政府实际上向市场投放了14万吨储备大米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,这么多的大米没有进入流通渠道,究竟去了哪里呢?
两种“投机”行为
有观点就认为,日本政府发放的储备大米实际上都被投机分子收购囤积了,投机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,他们把控了零售市场大米的流通渠道。
对于普通民众来说,他们没有更多的渠道购买大米,只能通过现有的渠道来购买,而市场上拥挤了各式各样的投机商,在这种情况下,想要买到平价大米基本上不可能,而且大米的价格也不会下降。
即便存在投机行为,但是日本的一些行业人士依旧认为,投机对大米价格的影响并不大,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供需矛盾上。
很多人还是把责任甩到了日本政府头上,认为是政府前期误判了大米的供需动向,投放时间较晚,所以才不能够把米价压下去。如果按照这种说法,日本市场的大米供需矛盾一直存在,而且大米的供需错配甚至高达44万吨。
倒不是说没有这么多大米供应,而是说日本政府设定的大米生产目标,以及向市场投放的规模都出现了问题。甚至有日本农业经济学家认为,这个问题早在2023年就被日本政府给制造出来了。
2023年,日本政府设定的大米生产目标为669万吨,当年大米的需求预估是680万吨,两者之间就存在了缺口。实际上,日本当年大米的产量更低,只有661万吨。
日本政府之所以设定保守的生产目标,主要是担心大米产量过剩影响到市场价格。但谁都没有想到,接下来日本大米的实际需求达到了705万吨,比此前预估的需求多出了20多万吨。
需求增加了,实际的产量却更低,由此就产生了供需缺口。而且,这个缺口从2023年一直延续到现在,没能通过产量及时弥补,这才导致大米出现短缺,大米价格一路飙升。
从上面的情况就能看出来,一种观点认为是投机商在作怪,导致日本政府发放的储备大米不能够及时流通到消费者手里,所以也不能够抑制米价上涨。
另一种观点则是把责任甩给了日本政府,认为是政府在调节大米生产的时候错估了实际需求,最终才导致了大米的缺口。从本质上来看,不管是市场的投机行为,还是日本政府的错估形势,其实都属于投机行为。
尤其是日本政府,多年来在农业领域的“投机”行为更严重。为什么说日本政府存在投机行为呢?那是因为日本政府多年来一直试图通过政策推动来改变粮食结构。
日本政府一直在限制稻米种植
20世纪日本经历过粮食短缺,所以日本政府一直在推动稻米的增产,而且从传统的角度来看,大米一直是日本人的主食。政府的推动再加上农业技术的进步,大米的产量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迅速提升。
然而,大米的产量上来了,日本人的饮食结构却逐渐改变了。由于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,日本人开始更多地吃面食,从而导致大米严重过剩。
为了应对这种局面,日本政府只能限制稻米的继续增长,同时通过农业补贴鼓励农民更多的种植小麦、大豆等其他农作物。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,日本政府多年来才一直在调控大米的产量和需求,尽量来维持米价稳定。换句话说,日本国内的粮食需求是政府在调节,而不是市场在调节。
在日本的一些专家看来,政府的这种做法存在严重问题,因为预估的数据永远不会100%的精准。未来的市场需求一旦发生变化,哪怕是最轻微的变化,也会导致价格上涨或者是大米短缺。
还在2018年的时候,日本政府实际上就废除了此前的一些补贴政策,在日本的一些地区,地方政府提出了大米增产计划,但在此后5年的时间里,日本大米的实际产量一直在下降,这就表明政府此前的政策还在发挥作用。也难怪美国的媒体直言不讳地表示,大米是日本最政治化的作物,而不是农业经济作物。
因为日本的政客十分需要农民的选票,而日本的农业协会组织曾经成功的通过运作,让大量的农民选票投入到了自民党候选人名下。自民党不愿意丢掉农民选票,所以关于大米的问题,此前一直在出台保证农民收益的政策。
在这种情况下,大米的产量依旧不能通过市场来自动调节,政府和其他农业组织的干预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大米的供需。也难怪有人说,日本现在面临的米荒和米价上涨,实际上是日本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一种矛盾。
农民当然希望大米的价格上涨,这样就可以提高收入。但是对其他群体而言,如果粮食的价格持续上涨,势必会带动别的商品也一并上涨,最终会推高物价。
究竟该怎么办?日本政府也没有找到答案,甚至于现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。
农民的收入全靠政府补贴
外界都说日本农民收入很高,可是外界并不知道,日本农民一多半的收入都是日本政府的补贴。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补贴?此前是为了增加一些粮食的产量,或者是改变粮食结构。
而现在的情况则是,因为日本政府如果不对农民进行补贴的话,农民的收益就会进一步降低,在老龄化进一步持续的情况下,未来的日本就没有人去种地了,所以政府只能通过补贴来吸引年轻人去种地。
而且,从现在米价上涨的情况来看,粮食作为最基本的商品,是绝对不能够大规模涨价的,否则一定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。可如果粮食不涨价,农民的收益依旧没有保证,如此一来,政府的补贴就得持续下去。
可是政府的补贴能够维持多久呢?毕竟政策是人制定的,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变化,而且随着时间的拉长,有些补贴措施可能就变得不再合理了。这就是为什么今年3月份日本农民举行大规模游行的原因。说到底,农民群体还是就补贴问题,希望能跟日本政府讨价还价。
而政府面对的不仅仅是农民一个群体,还有其他需要粮食的群体。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,既要让农民得到种粮的保证,同时又要让其他群体享受到平价的大米,这十分考验日本政府的作为。
换句话说,即便这一次的大米危机解决了,未来的日本政府还会面临大米供需短缺或者是上涨的危机局面。
结语
而且,日本还有一个更本质的问题,那就是随着人口老龄化,农业人口持续减少,还在2015年的时候,日本的农业人口就减少了20%。这个问题其实让日本政府更头疼。
所以,日本政府接下来大概率会继续加大对能源的补贴,只不过在具体的措施上会发生改动。可就像上面说的那样,不管预测的数据多么精准,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稍微的变动就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。
这样一来,每当遇到大米危机,日本民众就会把矛头对准日本政府。毕竟,在这一系列问题中,处于调节地位的一直是政府。
广盛网-广盛网官网-最新配资平台-低息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